top of page

父母間對孩子的問題要有共識,管教責任不是在單一個家長身上

{桃園市政府少年輔導委員會 廣播節目}

題 目:放羊的孩子!透視孩子說謊的背後原因

日 期:106年7月16日(星期日)19:00~20:00

來 賓:鄧宏瑜(諮商心理師)

主 持 人:如 楓 

主持人: 孩子從小就是父母的寶貝,可是孩子會長大、會改變,不管個性或行為。尤其孩子到一個階段,或許害怕父母,或是怕自己不好的一面被父母知道,可能就會開始說一些小謊。如果孩子說謊成性怎麼辦?今天邀請到諮商心理師鄧宏瑜老師來和我們一起探討孩子說謊的原因在哪?我們該如何解決?請教老師,為什麼孩子會說謊?什麼原因形成孩子說謊?

鄧宏瑜心理師:

我們從前面一點的脈絡來講,如果孩子出現我們不理解的行為讓家長困惑時,可以從觀察跟理解的角度出發。每個孩子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心理需求,例如想要被觀注、被認同、想要有好的形象、被肯定、感覺被愛等等,在我跟兒童進行心理諮商工作中會發現,說謊比較像是經歷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才形成的狀態,而且絕對不是只出現單一的行為,是有其他的合併行為發生,例如在學校人際互動是有困難的、沒有學習成就感。剛開始孩子其實是為獲得一個平常想要、卻沒有辦法被滿足的需要,沒有被家長發覺,久了就形成了一種習慣,習慣會維持是因為有它的功能跟價值。說謊的行為就是因為這樣的脈絡形成之下而維持下來的。另外,從孩子的內在世界來理解孩子說謊的這件事情,其實跟他的道德發展階段有關。道德發展階段的形成是跟大腦的額葉形成有關,是需要時間也需要生理的發展。這些也會形成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負責能力有沒有足夠成熟有關係。 

針對孩子說謊成因整理:

1、跟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的「技巧和品質」有關:這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感受究竟是高或是低的,對孩子來說,我是一個足夠好、可以被愛的人,或是我是一個不夠好、不被愛的人。

2、有時說謊會成為習慣跟孩子的道德觀念發展,比如環境有沒有教育,他自己有沒有吸收,有沒有練習到足夠成熟的自我控制跟負責能力有關。這也可以透過練習。

3、通常不是只有單獨出現說謊,而是合併有其他行為問題,例如人際關係不佳、情緒控制困難,或者學業表現不好。

主持人:家長發現孩子說謊,也會去懲罰,也會不斷勸告,讓孩子知道說謊是不對、不好的。可是為什麼孩子還是謊話不斷? 請教老師。

鄧宏瑜心理師:

我從心理諮商的角度來說明。我是做兒童中心遊戲治療,「持續說謊」這件事常常讓家長覺得很頭痛而且覺得很奇怪。在做遊戲治療過程中其實不是要在諮商中教育孩子要做這做那,而是陪著孩子在他的狀態裡面,比如說他可能自己的狀態是有點困惑,或要反複練習自己不是那麼有經驗的遊戲能力。可是我們是陪著孩子在當時他自己的狀態和行為,讓孩子知道他自己可以和不可以的是什麼,協助他自行做選擇,也為自己的行為結果練習負責。過程中我們還要反應孩子自己的狀態、反應我們看到孩子的情緒、反應他孩子跟我們之間的關係。孩子會透過這個過程對自己的自信心會逐漸增加。他依賴的是自己內在的自我評價,而不是外在的他人評價。

如果用這個說明回到孩子說謊後家長持續懲罰,卻沒有完全戒除掉說謊的現象,是因為孩子沒有從這個懲罰的過程中體會到不說謊有什麼好處,他內在沒有真正感受到。所以他頂多是不被打不被駡而已,打久皮會厚。所以孩子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受一直被打壓。這個被打壓時,身體和語言的嚴厲責打,會形成孩子內化一種很負面的自我價值感受。有的孩子遭受很嚴重的懲罰時,就會形成創傷的經驗感受。這個會一輩子一直帶到成年。所以當孩子還沒體會到為何不說謊會有好處時,他的自我價值依然很低。低的自我價值感受以及讓孩子感覺自己是不可能做好任何一件事了,更何況是感覺自己仍有被愛的感覺。這個是讓孩子繼續維持說謊的行為。 

主持人: 請問老師,如何處理孩子說謊的行為?輔導或教育?父母要如何自我認知?

鄧宏瑜心理師:

1. 先釐清父母心中對說謊這件事的想法和感受,以及要如何做的做法。

有時先想清楚自己的狀態會比較知道要如何執行。先想想我們在父母的角色上是不是比較容易緊張、焦慮和擔心,有時是比較過度誇大和想像的,其實會造成在得知孩子說謊的當下,無法先冷靜下來理解孩子的內在動機,反而會先指責和懲罰孩子。其實最好在得知孩子說謊時要冷靜,多思考孩子的內在狀態,像個偵探般多收集資訊。

2. 平常做家長的是否有時間跟孩子相處?

指的不是在同一個房間各做各的事,而是可以一起玩一個桌遊,撲克牌或散步等等,跟孩子有彼此陪伴的優質時光,建立一些屬於孩子間正向的關係跟氣氛。我常會跟帶兒童來做心理諮商的家長說,一週一次,20至30分鐘也可以,就至少要像心理諮商般,很穩定、很規律的每週一次,那是屬於孩子跟你的時間,時間久了,孩子會知道這是屬於他和你的時間,不會被任何事情干擾,他對你就慢慢會有信任跟信賴的感受--他也會感覺到在那個關係中他可能是會被愛的、他不用擔心太多事情。

3. 事出必有因:

出現行為問題背後是有心理動機的,當家長能比較理解孩子的想法、個性時,也收集了些資訊,在尋找合適的時機跟環境時,冷靜的和孩子討論他說謊的動機和企圖,除了可以直接讓孩子知道父母有在注意你,但不是生氣你,想多瞭解靠近你。而且記得這要維持一段時間,父母間對孩子的問題要有共識,管教責任不是在單一個家長身上,這久了,會讓單一家長感到不平衡之外,對孩子的憤恨跟指責的程度會增加很多。

所以父母要一起協商面對這件事情,要有一致管教規範,久了問題就一定會解決。

4.手足的競爭議題:

關係比較多緊張、多衝突的手足關係裡,一個為了維持好形象的孩子或許會想要說謊。過去服務過一對兄弟的媽媽,她被捲入這對兄弟彼此競爭的三角關係裡。她很被動的擔起法官和懲罰角色的位置,媽媽自己不太清楚,但她總覺得很痛苦跟困難,怎麼老是要去處理兄弟衝突裡哥哥老是說謊。她總是要去調查,最後懲罰跟執行。這時就要媽媽去理解,她要練習放手跟保持有距離的觀察孩子之間的問題。要練習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他們手足競爭的一些磨擦。但媽媽也要在一個清楚的位置,就是她都有看在眼裡,會在跟孩子的獨特時光裡再拿出來跟孩子討論,比如她看到兄弟間的衝突,她不直接指出怎麼做比較好,而是陪他聊聊,他可以怎麼解決和弟弟之間的問題。

主持人: 請教老師,現在很多單親家庭,孩子可能兩邊跑,這時孩子說謊機會可能也蠻高的,可是父母也許不見得會溝通,可是單方面或雙方可能都會發現孩子有說謊。在這比較特殊的家庭,我們有辦法幫助孩子嗎?

鄧宏瑜心理師:

針對文化議題較特殊的家庭,在我服務因離婚造成的單親家庭,孩子心裡會有個特殊的議題-忠誠議題。我到底是要忠誠媽媽或忠誠爸爸,忠誠一方是否就背叛另一方。對他們而言父母不再是一體的,他們很容易有內咎自責的感覺。在這麼複雜的因素相加之下,如果孩子對自己沒有任何的信心,不覺得自己哪裡是有成就感、父母跟他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熟悉、可能也缺少對孩子的關注,久了之後,孩子會產生類似像說謊的問題。有些孩子不是先出現說謊的問題,而可能先出現人際互動困難,比較難去處理,久了就會形成可能說謊的行為。

我們通常會講這是症狀,它不是疾病,而是孩子不曉得如何去處理自己內在的困難,增加了一些小小的症狀和狀況。所以要先從孩子內在心理去看他如何思考面對一個家庭、父母分開,他心裡是否有一分裂為二,很難去整理自己到底是從哪一個家庭出來的自我概念跟樣貌。最後我還要補充的是,在面對父母分開的孩子,單親家長要先放下內在情緒,比較負面,比如生氣指責孩子的部份,確認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會要讓他說謊,那個說謊都有個脈絡成因的,前面有一些形成的背景,就像磚頭一樣,一個一個疊上去的。當一個家長是整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時,那個內在跟心理的負荷其實很大,有時因為壓力很滿,有時因為孩子做錯一件事情,他可能就會爆發,對孩子的同理跟理解就會變少,會很難真的去靠近孩子的心,直到孩子發生事情,甚至是很求速效,希望孩子立刻變好。其實兒童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都需要花時間來解決,其他可以更輔助的辦法,如尋找其他方式、專業資源、諮商心理師諮詢討論,看看孩子是否有一些狀態是可以被幫忙的,或是父母心裡在想一些事情時,是否可以多一些不一樣的做法,或是有什麼方法更能幫助親子關係變得更好。向外界多一些求援或增加一些資源,在協助跟孩子之間的關係多一些空間,不會那麼壓迫跟窄小。

主持人: 相信很多孩子都不喜歡說謊,說謊一定有他的因素脈絡,希望家長多去瞭解孩子的因素在哪,有不懂或需要的地方可以尋求外界資源。在此謝謝鄧宏瑜諮商心理師接受如楓的訪問。

老師,謝謝您。鄧宏瑜心理師:謝謝。

父母間對孩子的問題要有共識,管教責任不是在單一個家長身上。

11.png

放羊的孩子!透視孩子說謊的背後原因
(上桃園市政府少年輔導委員會 廣播節目)

2017/07/16

孩子從小就是父母的寶貝,可是孩子會長大、會改變,不管個性或行為。尤其孩子到一個階段,或許害怕父母,或是怕自己不好的一面被父母知道,可能就會開始說一些小謊。如果孩子說謊成性怎麼辦?

每個孩子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心理需求,例如想要被關注、被認同,想要有好的形象、被肯定、感覺被愛等等。

bottom of page